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展,集中展示“十三五”以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10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这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充分体现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展览分为重大专项、区域创新等12个展区,共设展项1740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展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取得的一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
中核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集团等携一大批核电创新成果精彩亮相。其中,中核集团展示了我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项“中子散射关键技术及前沿应用研究”项目、“高性能计算”专项“数值反应堆原型系统开发及示范应用”项目、高温气冷堆以及球形核燃料元件、同方股份车载移动式集装箱/车辆检查系统等一批核科技创新成果。国家电投集团展示了国和一号等。华能集团展示了全球首个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
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华龙一号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
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采用更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等离子体体积达到国内现有装置2倍以上,等离子体电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到1.5亿度,能实现高密度、高比压、高自举电流运行,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也是我国消化吸收ITER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球形燃料元件是高温气冷堆固有安全的重要基础,其制造技术是高温气冷堆发展的主要技术挑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配套建设项目——中核北方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线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个核燃料球,是世界首条、也是唯一一条具有工业规模的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
20万千瓦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是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是全球首次将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商业化的示范项目,具有第四代反应堆主要技术特征,对引领我国核电技术进步、占领世界核电技术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和一号”是我国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型号,是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安全水平相比二代核电机组提高了100倍,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大约120亿千瓦时,可满足超过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900万吨。
“国和一号”累计形成知识产权成果超7611项,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的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推动了我国核工业发展水平,带动了我国核电技术实现了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