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与经合组织核能署(OECD-NEA)联合发布两年期《铀资源红皮书》(Red Book)指出,持续多年的铀矿勘探与开发支出下滑趋势已经终结。
最新版红皮书的数据统计周期为2021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报告显示,2008~2014年间,全球铀矿勘探开发年度支出维持在15~21亿美元区间,此后逐年递减,从2015年的8.76亿美元降至2020年的3.77亿美元。但这一趋势现已逆转,2022年相关支出回升至8亿美元,2023年初步数据显示进一步增长至8.4亿美元。
报告指出,在超过20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前实现核能三倍增长等气候目标的推动下,全球核能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特别是在小型堆(SMR)加速推广的背景下,预示着铀需求前景向好。但报告同时强调,要满足预期增长的核电行业铀需求,必须加大对新矿床勘探、采矿作业及加工技术的投资。
伦敦投资咨询机构Prism Strategic Intelligence合伙人本杰明·戈德温(Benjamin Godwin)表示,长远来看,全球铀市场仍会面临供应短缺,但这种短缺不会立即显现,尚有时间通过提升安全管辖区产能来应对挑战。戈德温强调,核燃料循环领域投资商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政策确定性。
产能回升趋势显著
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17个国家的铀产量达49,490吨,较2020年增长4%;2023年进一步增至54,345吨。哈萨克斯坦以约占全球43%的铀产量位居首位,加拿大、纳米比亚、澳大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紧随其后。
在经历了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等主要产铀国为应对市场低迷连续5年减产后,随着铀价强劲回升,2022年起全球铀产量开始增长,这一趋势延续至2023~2024年。
截至2023年1月1日,约7,400吨铀(按铀含量计算)闲置年产能已恢复生产。与此同时,全球铀矿闲置年产能总量仍达22,000吨,其中5,200吨产能已重启或确定重启计划,而剩余的16,800吨闲置产能“仍具开发潜力”。报告指出,多数闲置产能面临巨额资本投资、技术难题及实际可采储量远低于标称产能等复杂因素。
与上一版报告相比,全球铀资源总量基本持平,开采成本不超过260美元/kg的可采资源总量仍维持在略超790万公吨铀(按铀含量计算)水平。
澳大利亚仍是最主要的铀资源国之一,其拥有的开采成本不超过130美元/kg的可采铀资源约占全球总量的28%,在开采成本不超过260美元/kg这一更高档次中占比也达到24%。
应对未来需求
报告强调,满足未来需求必须即刻采取措施。现有铀资源足以支撑2050年前的高需求预期,但需及时投资将资源转化为实际产能。
低成本铀资源将供不应求。若要满足2050年高端需求预测,需开发全球50%低成本铀矿(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kg)和35%的中高成本铀矿(开采成本低于260美元/kg)。实现资源商业化需大量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撑,此外,生产商还面临地缘政治、技术瓶颈及复杂法律体系等多重不确定因素。报告同时提及,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可能改变铀供需格局,显著降低对原生铀的需求。
长期价格走势
4月8日,一位匿名燃料采购商表示,除德国、日本可能重启关停核电机组外,未来两年核电机组对铀资源的需求不会剧烈波动,当前铀储备相对充足。该知情人士预测,2030~2035年间铀供应量将有所增加,并指出目前长期合同价格维持在80美元区间,这反映了2030年前可交付供给量较为短缺的现状。多家生产商证实,维持80美元以上价位对现有矿山扩建和新矿开发投资决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