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山核电方家山1号机组重启发电、并网成功,标志着历时36天的108大修顺利收官。
本次大修是中系技术规格书切换后的首次实践。中核二二核电维修公司秦山项目团队累计完成296张大修工单,涵盖土建维修、系统升级及设备改造等多个重要方向,以“零事故、零缺陷”的卓越成绩交出十年大修安全答卷,为机组下一运行周期筑牢质量防线。
科技赋能:效率与生态双轨并进
作为核电智能化转型的有效实践,大修首次引入智能水下机器人,对2CRF及2SEC-A/B列取水涵管进行全自动检测,实现核电行业深水涵管全自动检测的突破性实践。
智能水下机器人
区别于传统潜水员高风险作业,搭载高精度声呐的水下机器人通过检查口潜入涵管,360度无死角采集数据,同步生成三维图谱并实时回传,全程采用非破坏性技术,单次作业即完成全段检测。
此外,水下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大幅减少作业时水体扰动,有效降低对涵管周边水生生态影响。大修期间,涵管周边水域的浊度监测值始终低于5NTU,彰显了“核电蓝”与“生态绿”的深度融合。
同时,水下机器人可通过智能检测形成完整结构健康报告,精准标注混凝土裂缝、泥沙淤积等隐患点位,为后续运维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安全防护:技术与制度双擎驱动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这次大修不仅验证了新技术的可靠性,更体现了项目团队将安全理念贯穿每一个细节的决心。”大修负责人余东旭说。
面对大修期间的高强度作业压力,项目团队构建了“人-机-环境”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实现风险管控全覆盖;同时,执行“预检控流速—智能探查—安全回收”全流程,配备双冗余应急牵引系统,通过流速监测确保机器人作业安全,配备安全绳应急牵引系统化解设备卡涩风险,当水流速超过1.5m/s时自动启动应急牵引装置,实现“人员零下水、设备零损伤”,彻底规避深水作业人员安全风险。
除此之外,项目部严格按照应急演练制度要求,定期开展防人因失误、防异物入侵等专项演练,累计培训超100人次;全面推行高风险作业“双确认”制度,实现“高风险作业零违章”目标。
质量管控:材料与工艺双重保障
为响应安全监管部门要求,方家山核电站在大修期间对反应堆厂房内部次要钢结构实施系统性防腐升级。项目团队严格遵循“源头把控、过程精准、结果达标”原则,以三重闭环管理保障升级工作顺利进行:
第一重为材料溯源管控,所有防腐涂料均经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抗腐蚀性、附着力等12项指标100%合格后,方获准进入施工环节。
第二重为环境智能监测,涂装前采用红外测温仪、高精度温湿度计对作业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确保温度维持在5-35℃、相对湿度≤85%的工艺窗口。
第三重为涂层毫米级管控,施工中每层涂层均使用湿膜卡实时测厚,精度达±5微米,杜绝厚度不足或过厚隐患;养护结束后,采用数字式涂层测厚仪进行干膜总厚度验证,确保防腐层整体厚度严格符合设计标准。
通过材料、工艺、检测三重闭环管理,项目团队构建起“立体防护”体系,有效提升了钢结构防腐寿命,为核岛长期安全运行增添一道“隐形铠甲”。
本次大修是核电智能化运维的重要实践,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在质效提升中的澎湃动能。未来,中核二二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核电管理的深度融合,以创新筑牢安全基石,为核电机组长周期安全运行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来源:中核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