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上,《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发布。蓝皮书称,全球核能发展迎来全面复兴,按照当前的建设速度和节奏,2030年前中国运行核电规模将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联合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共同主编。作为年度定期公开出版物,对外公布中国核能发展的重要年度数据,客观、公正、专业地全面反映和分析中国核能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
高质量发展:我国核电机组WANO综合指数两项指标列全球首位
《蓝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2024年全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797小时,核电累计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居全球第二,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72%,年度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34亿吨,其中福建、辽宁省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20%。
2024年,我国商运核电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1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与世界主要核电国家相比,我国核电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机组数量和平均值均列首位。
积极拓展核能供暖等综合利用,2024~2025供暖季核能供暖面积达1402万平方米,全国首个为石化园区供汽的“和气一号”供热工程建成投产。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较上年增长520亿元,创历史新高。
我国核能产业链、供应链能力持续提升:国内产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生产基地“国铀一号”开工建设,已形成万吨级铀纯化转化能力;核燃料元件加工产业能力跻身世界前列,能够满足压水堆、重水堆、高温气冷堆等机组的核燃料元件需求,持续推进CF3自主品牌核燃料组件应用;干法湿法相结合的乏燃料离堆贮存能力不断提升,乏燃料后处理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中低放废物“区域+集中”的处置格局已经形成;核电装备制造方面,我国实现了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自主可控,2024年国内核电主设备累计交付114台套,较2023年增长一倍。
与此同时,核技术应用产业高速发展。同位素自主供应能力实现显著突破,镥-177、钇-90、镭-223、碘-125等多种关键医用同位素实现批量化生产,高丰度13CO气体等稳定性同位素自主化生产进展迅速;2×1.7MeV和2×3MeV等小串列加速器系列化供货能力取得突破,成功研发国内首台S波段10MeV/32kW大功率工业辐照电子加速器;放射性药物生产布局体系进一步完备,华北、华东靶向诊疗医药生产基地等已进入生产线安装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取证阶段,已在全国布局37家核医药中心,实现对国内主要区域放射性药物生产销售全覆盖;国内首个骨显像用PET显像剂——氟[18F]化钠注射液等多款新型放射性药物获批上市。
科技创新:多技术领域加速发展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蓝皮书》显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首堆建成投产,并推动技术改进优化形成“国和一号+”总体实施方案;持续开展高温气冷堆运维技术研发与创新。“华龙一号”结合工程建设及运维经验,持续开展技术改进优化,完成了后续机型标准初步设计和初步安全分析。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在反应堆、金属燃料、干法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玲龙一号”完成外穹顶吊装;模块化多功能小型堆、浮动堆、气冷微堆等研发有序推进;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洪荒70等聚变装置不断取得实验新突破。
在核燃料循环技术方面,加强铀矿勘查采冶技术攻关,建立了巨型复合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技术体系;国产先进燃料组件SAF-14、STEP-12C、CF-3S等研发持续推进,ATF耐事故燃料组件历时3年完成全周期商用堆运行考验。
在高放废物处理技术方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具备工程应用条件;成功攻克了动力堆高放废液陶瓷电熔炉玻璃固化配方难题。
此外,《蓝皮书》还显示我国核能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5号机组(C-5)开工建设,我国已累计出口7台核电机组。持续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交流与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工程建设,向全球开放包括中国先进研究堆在内的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中俄、中法、中哈等核能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我国在非洲开发的纳米比亚罗辛、湖山铀矿运营安全稳定。与泰国、孟加拉、匈牙利、波兰、尼日利亚等国家在核医疗、核农业、工业辐照等核技术应用领域开展项目合作。
来源:中国核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