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在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发布。这是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首次发布此类报告。《报告》显示,核能产业在全球呈现加快复苏态势,预计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从技术层面看,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并且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核电建设的主流堆型。
核能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从核能大国迈向核能强国的核心驱动力。70年来,我国核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有力推动了核能产业的高效发展。为及时全面展示核能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成就,为业界提供一份系统总结核能科技创新情况的年度报告,促进核能科技创新影响力和引领力,助力核能科技创新文化构建、培育,推动协同创新,促进形成强有力的核能科技创新理论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牵头组织编制了《中国核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
该《报告》系统梳理全球核能行业发展动态,总结中国核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分析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议,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也让社会各界看到了中国核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核能复兴加速
全球核能行业发展迎来新格局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需求双重推动下,全球核能产业迎来加速复兴。2023年,22国联合发起“三倍核能宣言”,预计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将突破11亿千瓦。美国、俄罗斯、法国等传统核能大国纷纷制定复兴计划:美国提出2030年部署先进核能技术,俄罗斯计划2045年核电占比达25%,法国宣布新建6-14座反应堆。新兴国家如波兰、土耳其、沙特等30余国也加入核电建设行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组织上调核电装机预期,核能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
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各国政府通过立法、资金扶持推动核能发展。美国自2023年以来已推动先进反应堆、铀供应、核废物管理、监管改革等相关立法议案近40项,2023财年向核能办公室拨款17.7亿美元。俄罗斯政府陆续发布《21世纪上半叶核能发展战略》等多份战略政策文件,投入10亿美元推进快堆与闭式燃料循环技术。法国《加速核能发展法案》、英国《能源安全战略》也都明确提出促进核能发展的具体举措。
《报告》指出,从全球核能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并且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核电建设的主流堆型。先进核能系统技术突破与工程化应用成为重点,其中,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小堆)由于其准固有安全性、模块化、部署灵活等特点,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和研发。IAEA在最新版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发展进展》收录了60多种小微堆。第四代核能系统研发提速,钠冷快堆、熔盐堆、铅冷快堆等技术取得突破,积极部署“热堆+快堆”的新型“二元核能闭式循环体系”。俄罗斯正基于现有热堆闭合燃料循环的核能工业基础,全面建立热堆、快堆、乏燃料后处理设施、燃料制造设施体系,实现热堆和快堆协同发展的闭合燃料循环。
聚变技术研发持续升温,多个国家合作的聚变实验堆工程ITER预计最早于2039年能进行首次氘氚演示试验。美2024年6月发布《聚变能战略》提出2025年制定出国家聚变科技路线图、21世纪30年代启动聚变中试厂、21世纪40年代实现商业聚变部署。截至2024年6月,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145项核聚变装置研发和建设,全球正加快推进可控核聚变技术攻关和商业化进程。
我国核能科技创新不断突破
有力推动核能产业的高效发展
历经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我国在核能技术研发的前沿领域,不断突破,成绩斐然,有力推动了核能产业的高效发展。
在三代核电技术方面,“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以压力容器直接安全注入、安全壳非能动热量导出为核心技术特征,安全性与经济性平衡、先进性与成熟性兼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三代核电技术方案。“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实现并网发电并达到满功率运行,2号机组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且已具备整机100%国产化能力,2025年可实现已识别关键零部件100%国产化能力。这些标志着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四代反应堆技术领域同样成果丰硕。具有四代堆特征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商业运行,成功验证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固有安全特性。钠冷快堆在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上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完成反应堆、燃料再生、废物整备等主工艺系统。除此之外,铅冷快堆、熔盐堆等在概念设计、设备研制、实验堆运行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为未来核能高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进小堆技术发展迅速,昌江小堆示范工程采用“玲龙一号”技术,低温供热堆和其他先进小堆技术研发也在稳步推进,小堆凭借其灵活性和多用途性,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发挥独特作用。聚变堆技术研究不断突破,中国环流三号实验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东方超环”多次打破世界纪录,ITER关键部件研制攻克诸多难题,中国在全球核聚变研究领域正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除发电领域外,核能在多领域的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铀矿勘查采冶实现技术突破,核燃料加工形成自主技术体系,压水堆核燃料元件研发已步入型谱化、系列化的快速研发新阶段,乏燃料管理及后处理、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均取得关键进展,保障了核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核技术应用于民生方面,加速器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探测器研发、辐照技术、核医疗等领域成果显著,为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自主研制的多种加速器满足了医疗、工业等不同需求;实现多种医用同位素自主生产,降低医疗成本;核医疗领域开发出全球首台多模态脑PET/MRI一体化成像系统,提升疾病诊断水平。
凝聚行业智慧,以科技创新为基,
绘就核能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是核能发展的重要支撑。《报告》显示,我国核科技创新能力体系逐步优化,科研设计单位和高校研究机构形成了完善的研究试验设施和较强的研究能力,“五基地一平台”等研发体系为创新提供有力保障。科技创新协同格局加速形成,国内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组建联合体、联合研发机构、合作开展项目等方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国际核能工程项目,提升了中国核能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核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在核电运行、铀矿开采等环节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报告》表示,当前,核能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新挑战,需凝聚行业智慧,以科技创新为基,绘就核能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针对系列挑战,《报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一是加强核科技领域顶层设计和统筹,强化国家对核科技创新的宏观规划和协调,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二是推进设立核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依托专项推动先进核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解决三代核电软、硬件自主化遗留问题。三是加强大型基础科研设施布局,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装置群,加大运行保障投入。四是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优秀核科技人才,打造创新人才团队。
来源:中国核工业